社會道德底線與個體行為標準(20080130.4)
□李可人
從社會科學角度看,世界是一切利益的集合1。人類產生以后創造出了許多新型的利益個體,人類同這些新型個體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這便是人類社會。社會與個體2要想行為正常,便必需一定的行為標準。在這些標準中,對社會來說最基本的,便是社會道德底線。個體行為只有在不違背社會道德底線的前提下才能為其他個體所認可和接受。否則,即便個體行為合法,也必會引來千夫之指。因此,個體行為標準應高于,至少不低于社會道德底線。
現代社會體系的產生,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創建開始的。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盡管這是一個松散的國家,但它卻創立了許多先進的資本主義性質的體制、制度。比如說,因為它是一個由商人創立的國家,它的創立,使“契約”這一經濟概念被逐步引入政治領域并最終形成了“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認為,整個社會就是一紙契約,每個個體必須遵守契約約定,否則將受懲罰。后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及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契約又增加了道德內容,契約中增加的道德內容逐漸演變成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因此,作為一個現代個體,必須遵守社會道德底線。
個體是社會中的個體,每個個體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標準不低于社會道德底線。一個正常的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個體意識的提高,其社會主圖的個體行為標準會逐漸提高,其道德底線也會因應提升。一般說來,由于每個個體在社會中的分工不同、地位不相等、受教育程度各異,其行為標準應該相應地出現層次性。但是,在一個多矛盾且解決矛盾效率低下的病態社會或低級社會中,由于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相互“促進”會產生一些罕見的作用效果,從而使種層次性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一方面,這類社會中往往有一大批在社會道德底線附近掙扎的人——這類人往往會做出一些十分奇特與令人驚異的舉動——甚至還會出現個體想通過降低社會道德底線來使自身行為符合社會道德底線的意識和行為;另一方面,集体性的无意识可能使社会趋于无序化,甚至使社會迫害並消滅那些具有先進意識的個體,從而阻礙社會道德底綫的提昇。因此如果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出現持續的或大幅的下降,就表明這個社會已經陷入嚴重混亂之中,社會矛盾也已非常激化,其爆發嚴重社會災難的概率也迅速增大。
社會道德底線與個體行為標準都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兩者都能從某方面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一個社會只有具有發展著的整體個體行為標準才會促進社會道德底線的提升,才會使自身得以穩定的可持續的發展。
筆者案3:這本是一篇考試作文,但對開頭與后半部分進行了修改。考試前夜做寒假作業恰好寫了一篇類似的文章。感想主要來自于《中國青年報》上一篇標題可能為:《還有多少人活在道德底線上》的評論及多篇與“八零後”相關的讀者去稿。
1筆者認為世界萬物存在的源動力與源目標在于實現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的能量消耗。
2本文之后所談個體皆指人類社會中的個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雖然按照《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應為“筆者按”,但筆者認為“案”比“按”更合理,特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