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祭●清明●守望守望者

夫清明者,初唯農曆節氣也。今之清明,實古之寒食也。

——是為題記

戊子清明,自寒食而假,因假而歸,歸而省親。同時而歸者眾,其數弗少於春運。然於其歸者,祭祖懷先者寡而遊蕩玩樂者眾。有思,作此文。

——以為序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年西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古代清明曾長期流傳有戴柳、射柳、打秋千等習俗,據載,歷代風俗最重清明節的為遼朝。



學術界似乎早已對中國文化是否出現過斷層作出了否定的判斷,至少學界的“統一認識”是這樣罷。作為一名獨立人士,我一直是反對這一“認識”的。例證就是不斷流失的傳統文化這一在中國範圍內“普適”的文化現象。至於其原因,在這裡不便討論。



除了清明,端午、重陽、中秋乃至春節,其地位在國內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降低,更別提曾經被我獨自啃著的“冬至大如年了”。



有人會把我說成是守舊、泥古不化、迂腐,或是好聽一點的“文化的守望者”,我都不同意。因為我不是純粹的守著儒道不走,我同時仰慕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範圍內,我接觸并吸收的西方思想比一般人,尤其是那些批評我古舊的人要多很多。我在周圍的同齡人中最早實行上網實名制;我在周圍的同齡人中較早接觸了解西方的環保思想,并逐步改變自身不環保的習慣;我在周圍的同齡人中較早接觸現代主義思潮并最早接觸后現代思潮;我在周圍同齡人中是最難被“馴化”的,也是最不“馴良”(也就是目前周圍一般人所說的表現好、乖、思想正確先進、(在民主等原則問題上)好說話等)的。。。。。。我只是比其他人對本國,不,是本族文化有更大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實質更接近五四時的知識分子,僅此而已。個人比較喜歡的說法是“守望守望者”。這個詞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守望/守望者”,另一種是“守望守望/者”。

沒有留言: